宏观新闻
7612关注
宏观信息和内容
全部内容
2025-04-03 12:39
【财政部:惠誉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有失偏颇 不予认可】财联社4月3日电,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就惠誉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问:4月3日,惠誉发布报告,决定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调降至“A”,请问财政部对此有何看法?

答:本次复评过程中,我们与惠誉评级团队进行了大量深入沟通,惠誉方面虽承认中国较其他同评级经济体具有更为稳健的经济增长前景和全球贸易关键地位,但其固守原有的评级方法,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是有失偏颇的,不能充分客观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国内市场对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一致认知。对此我们深表遗憾、不予认可。

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也没有变。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当前,从生产要素看,中国人才红利、存量资本、技术进步等优势进一步累积;从结构转型看,新兴经济、城镇化、市场化改革等潜力巨大;从宏观政策看,逆周期调控效能不断提升,深化改革开放成效不断显现,经济向好发展的势头不断巩固增强。

今年以来,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国民经济延续向新向好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近期,IMF、世界银行都上调了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联合国、OECD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速也都在4.5%以上,接近中国政府确定的5%左右预期增长目标。国际资本市场也纷纷重估中国资产,看多中国。

总体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市场活力、政策效能、发展韧性都有了全方位提升,向好势头在持续巩固,新的增长空间正在打开。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财政政策会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合力,为中国经济增长蓄力赋能。中国政府也预留了充足的政策空间,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研究和动态调整政策储备,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
收藏
9.24W
2025-03-23 08:17 来自 央视新闻
为期两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今天(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在年会上表示,我国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更新旧动能,发展新动能。
收藏
93.25W
2025-03-18 05:46 来自 财联社 杨斌
①今年1.3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拉动GDP增长1.7-1.9个百分点。
②2024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期限分别为20年、30年、50年,首次发行时间为5月17日,11月中旬发行完毕。
收藏
76.43W
2025-03-06 10:25 来自 财联社 杨斌
①地方化债压力大大减轻。2024年末融资平台经营性金融债务的规模是14.8万亿,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
②2024年末,相比2023年约有40%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退出了融资平台的序列。
③债市“科技板”会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交易的制度安排,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发行成本。
收藏
58.32W
2025-03-05 05:20
【国务院研究室:今年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财联社3月5日电,《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5日表示,如何体现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今天上午总理作的报告大家也看了,很多数据第一次公开,还是有超出预期的部分。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更加积极有为”:

第一,从取向看,这是我们首次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宏观政策组合就是要向全社会传递清晰有力的宏观政策信号。

第二,从力度看,今年的赤字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4%左右,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另外,超长期特别国债达到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也达到4.4万亿元,都是创历史新高。合计起来今年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达到11.8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这个规模很大。货币政策将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第三,从节奏看,要尽可能早落地,这本身也是政策力度的体现。有的政策看准了就要做,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尽可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

第四,从组合看,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一致性评估,加强各个部门间的协同配合。还要聚焦突出问题,整合政策资源集中发力,打出组合拳,发挥“1+1>2”的政策效果。
收藏
302.94W
2025-03-01 12:10
嘉宾认为,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
收藏
116.43W
2025-02-21 09:34 来自 财联社记者 林坚
①随着近年来监管执法效果的不断显现,资本市场生态出现了积极向好的诸多变化;
②监管工作体现“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从严基调;
③证监会将不断提升违法违规线索发现能力,压降办案周期,提升办案质效,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恶性违法重拳出击。
收藏
88.71W
2025-02-20 11:57 来自 财联社
①2024年,享受递延纳税政策的外商在华再投资金额达1622.8亿元,再创新高;
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者再投资金额增长迅猛;
③日本、美国投资者投资金额稳步增长;
④再投资行业持续扩围;
⑤西部地区再投资吸引力增强。
收藏
60.05W
加载更多